close

  又是一年一度的國家科技盛典。
  1月9日,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,由我省相關單位和個人主持或參與的40個項目獲得大獎。
  這一數字的背後,是四川創新驅動的前行軌跡。
  □本報記者 董世梅 張嵐
  測獲獎項目的含金量
  1月9日,成都理工大學網站上的一條消息被學生大量轉發:我校獨立成果再度問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。
  僅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方面,我省本次獲得的獎項,就超過2013年度獲獎的總數,斬獲頗豐:成都理工大學再度收穫一等獎、由西南石油大學參與完成的《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研發與應用》項目獲得特等獎……
  獲獎項目多、含金量高,是本次獲獎的四川項目的特點。
  以成都理工大學獲得一等獎的項目《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評價與防治》為例。在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的成都理工大學教授許強看來,汶川地震觸發的地質災害,在全世界都極為罕見和獨特,其現象和科學內涵遠遠超出了原有認識,這給研究帶來了極大的難度。
  據他介紹,汶川地震地質災害點不僅分佈範圍廣,數量還特別巨大,且多數分佈在高山峽谷和陡峭斜坡,現場調查難度極大。科研團隊先後派出千餘人次赴災區進行地質災害調查,獲得第一手數據。
  除調查難度大以外,因為汶川地震發生在地質條件異常複雜的龍門山區,強震過程中斜坡的動力響應和成災機理異常複雜,導致其所研究的科學問題就變得極為複雜。該團隊堅持了長達5年的斜坡地震動響應現場監測,進行了大量的室內大型振動台試驗,採集試驗數據超過10000組,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耗時數年之久。
  研究過程的艱難,也成就了研究成果的含金量。原來繪製一張“震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圖”需要幾個月,而通過一等獎課題的成果,再結合遙感手段等,可以將時間縮短到幾天。“在災害面前,時間就是生命。這些評估可以在臨時安置、搶險救援等方面起到很好作用。”
  量科技與經濟的距離
  科技與經濟社會的距離有多遠?在國家最高級別的科技“頒獎盛典”,我們也得以一窺究竟。
  1月9日,長虹一舉拿下兩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,也成為家電業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。
  由長虹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《微通道管材與換熱器製造技術及其應用》,在歷經5年多的產學研持續攻關後,終於取得突破。“提高換熱器效能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項目的主要目標。”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  目前,該技術擁有知識產權58項,成果已經在長虹等單位成功應用,近3年新增產值27.61億元,利潤3.59億元。業內人士表示,該技術對於發展微通道管材與換熱器先進製造技術,形成我國微通道換熱器產業鏈,推動空調產業升級和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。
  另一個獲獎項目《星地融合廣域高精度位置服務關鍵技術》,同時是針對現實應用中非常具體的問題——目前室內複雜環境下衛星導航系統難於定位,現有室內定位技術的定位信號覆蓋成本較高。而在這方面的技術突破,將對智慧城市、智慧養老、移動互聯等領域產生重要社會經濟效益。
  科倫藥業的《新型直立式聚丙烯醫用輸液袋製造技術與產業化》項目名稱,則直接“產業化”。而目前該項技術已應用於86個輸液產品,產品在3990家醫療機構使用,並出口多個國家。
  近6年四川獲獎情況
  本報製圖/李梅
  (原標題:獲獎項目多、含金量高——40個大獎量度“創新四川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b20hbbx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